公民信息泄露的危害_居民信息泄露问题出在那

hacker|
195

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频频出现,根源在哪儿?

     最近几年,很多人有一个苦恼的事情,就是经常受到陌生的诈骗短信,诈骗电话,一个不小心,就造成了资金的损失,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这些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的频频出现,根源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防范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个生活的小细节,都保存着我们相关的私人信息,比如:快递盒,我们收到快递,把东西拿出来后,就把快递外包装给扔了,这时在外包装上面,那张快递底单上面,还留存着我们自己的姓名,电话,地址等关键信息,会给其他人造成可乘之机,通过上面的讯息,他们能够精准的掌握到我们的私人信息然后加以分析,提高骗子的诈骗几率。还有就是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现在经常有各大商场举办大型活动,要参加免费抽奖的话,最起码的入门票,就是留下姓名电话,这样也方便了后期如果有人要联系我们购买产品之类,可以直接精准式通知;

     二、存在贪小便宜的心态。诈骗电弧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知某某某中奖了,需要接下来怎么操作怎么操作的,这个时候很多人其实已经心生疑虑了,但是为了得到免费的,或是折价的奖品,最后还是冲昏了理性,按照对方的思路进行操作,等最后一步按完之后,才会发现,上当了,吃亏了,这个时候为时已晚;

     三、日常宣传不到位。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诈骗的手法,诈骗的方式,诈骗的时间,都有铺天盖地的宣传,让广大市民都认知并且了解的话,那无形之中将会增加诈骗人员的诈骗成本,一来可以让市民们主动的减少损失,二来还可以让诈骗的行为逐渐的减少,甚至是消失。

     最后,我想提倡的是,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更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提高自身防范的水平,既能够减少损失,还能够保护身边的朋友,家人,让社会更加的和谐,安定,才能慢慢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可信程度。

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泄漏问题严重,如何才能保护好居民个人隐私呢?

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泄漏问题严重,如何才能保护好居民个人隐私呢?确保在各种各样应用软件上递交自已的私人信息,与此同时也要防止访问不正规网址。在这个时代,很多客户并没关心私人信息的观念和能力,也立即让很多人的私人信息被泄漏出来。当一个人的私人信息被泄漏出来以后,由于私人信息就会直接流露出这个人的真正信息内容,有的人甚至还会会因此受骗上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用户信息,大家也要尽量多去保护好自己的私人信息,防止使自己的私人信息被不法分子使用。

第1种方法是防止递交自已的私人信息。无论我们使用应用软件,或在访问各种网站,我们都应该尽量减少递交自已的私人信息。使用应用软件时,大家也要严格把关应用软件的受权难题,最好是不要把自己的私人信息立即受权出来。有一些应用软件可能还需要大家强制受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彻底能选立即卸载掉有关应用软件。

第2种方法是防止访问不正规网址。并非所有的网址都是会有明确的办理备案,对于一些并没有备案的网址而言,所以这些网址自身也会有很多连接对话框,假如客户不当心点到这个对话框得话,客户的私人信息就会泄漏出来。针对广大客户而言,客户必须尽量培养恰当网上的习惯,不要因为好奇心而走点一下不正规网址。

总体来说,客户必须重视自已的私人信息保护的难题。在不必要的情形下,客户最好是不要把自己的真正信息内容留到自已的电子产品上,每每应用一段时间电子产品之后,用户可挑选重设自已的帐号密码,与此同时运用笔记本的内置作用检测手机安全性。

如何评价当今时代信息泄露较为严重?

信息泄露对于互联网来说,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近期轰动全网的学习通泄密事件到QQ被盗号,信息泄露似乎无处不在,我国网民深受其害。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泄露的问题:

一、信息泄露的渠道

第三方平台泄露

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软件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

邮件泄露

电子邮件是商务往来的重要沟通方式,然而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电子邮件已成为企业数据泄露的根源之一,很多企业、机构已经意识到了“邮件危机”,但在防止邮件泄露方面仍然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

电子邮件数据泄露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黑客入侵;二是企业数据管理不善,内部人员泄露。

二、信息泄露的危害

1、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垃圾邮件等源源不断,影响日常生活;

2、信息被盗用。不法分子通过购买他人个人信息,复制他人身份证,在网上骗取银行信用,从银行办理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或者利用获取的他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损害合法人的正当权益。

3、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冒充亲朋、同学、公安等坑蒙拐骗,在一些人未识别或是未核实的情况下给予转账等,造成资金损失。

 三、信息泄露的预防措施

1、在正规的渠道下载软件。

2、关闭不合理的访问权限。凡是涉及到指纹和面部识别等信息的权限时,我们都需要谨慎处理。

3、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在社交软件中,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暴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

总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的信息似乎越来越不是什么隐私,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被频繁窃取,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是哪里都出了问题,如果说个人信息被盗取是一条产业链的话,那么供应商有利益赚,也有需求者愿意付钱,甚至说就连中间的受害者都对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不妥善的遮掩回避。所以说才导致了这么多个人信息被泄露,可以说是哪一环节都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现在的需求商,这是因为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个人用户个人信息就相当于金钱,为什么说淘宝和百度两者的差别很大,就是因淘宝度购物一定要求有账号,所以说是沉淀下来了固定的客户,而百度即使是不登录账号也可以查询东西,这就导致了沉淀下来的客户很少,所以说现在的个人信息就相当于是钱。

其次就是受害者,那些被泄露个人信息的自己本身也不怎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登录一些网站的时候输入了自己某些东西的密码,亦或是在领快递的时候,不把上面有家庭住址,姓名甚至手机号码的快递单撕掉,还有就是在街上遇到一些让微信扫码可以送小礼品的人的时候,为了贪小便宜就少了嘛,这种都是被盗取个人信息的途径。

其次就是那些盗取个人信息的人,这个就算是这条产业链里面的供应商,他看见有利可图,并且很多受害者即使是被泄露了个人信息都不会进行维权,所以他们肯定有恃无恐,就算是现在的制度越来越完善,对于信息泄露,这种行为打击的越来越严重,可是由于受害者并不怎么注重,以及需求非常大,所以说他们宁愿顶着风险来做这个。

人脸信息数据的泄露大概率出现在两个环节,你知道是哪两个地方吗?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经被各式各样的人脸识别包围,尤其疫情之后,无接触的需求更是加速了人脸识别出现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频率。现在,进入任何一个公共场所之前,请先刷脸。   进入医院,先在门口人脸识别测温;去商场逛街,门口保安拦下你让你刷脸;出入车站,需要人脸识别认证;很多小区物业以安全的名义,先斩后奏引进人脸识别系统;部分演唱会需要人脸识别实名入场,一些人脸识别系统甚至通过摄像头识别出了有案底的在逃人员。

我们使用的有支付功能的APP也纷纷上线了活体人脸识别技术,它们都需要实名认证,那都离不开人脸识别。   在这些安防、金融风控领域,人脸识别成了身份认证的强制手段,普通人难以拒绝。   除此之外,不少场景以方便快捷之名也“刷起了脸”。去便利店购物,可以选择刷脸支付;去健身房运动可以选择刷脸出入;刷脸认证已经成为手机APP、电子产品密码解锁的替代选择。更为极端的情况是,据媒体报道,北京某小区的垃圾桶都用上了人脸识别,垃圾桶盖在识别出居民身份后才自动打开。

人脸识别技术还进入了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有学校开始用人脸识别记录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的是为了“方便”老师教学。   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场景在当事人没有感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获取人脸信息,成了商家“熟客识别”、营销定位的数据来源。比如为了精准营销,不少地区上线了人脸识别广告屏,这些广告屏通常设置在电梯间旁,路过电梯间的人们会被摄像头捕捉人脸信息。比如,“看房戴头盔”事件背后是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售楼部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通过对客户进行人脸比对,防止“飞单”。   总的来说,“安防是人脸识别落地最早和最广的应用场景,其次是金融行业的风控、营销等。”

因为人脸信息涉及到身份ID认证,一张脸对应一个身份信息,如果一个人的人脸信息、身份证信息同时被不法分子获取,相当于实现了个人信息匹配,就有极大的可能性被冒用身份办理网贷、注册软件或网站、甚至解锁支付软件、精准诈骗等等。“不同于一般的账号、手机号,人就一张脸,人脸信息被盗取只能去整容换脸了,否则被盗取了经匹配的人脸信息后,你每天出门就相当于脑门上顶着信用卡在走路,是很危险的。”

为何一个政务网站会泄露居民个人信息?

安徽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存在泄露居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包括姓名、联系电话甚至详细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均完整出现在网站上,随时可公开查阅。而在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甚至可以查看受助居民的病情。

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开展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排查工作。

网络给予我们便利,也带来风险,个人隐私的泄露,就是一个大问题。在注册各大网站、软件时,网民们不得不提供详尽的个人信息。早有媒体指出,转买转卖个人信息已成了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到广告、推销等骚扰电话,证明我们已然深受其害。

按理说,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建设隐私保护机制,应该从官方做起。然而,此次事件却让我们大跌眼镜。政务网站“光明正大”地暴露百姓的个人信息,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这种错误何以频频出现?与某些别有用心的商业网站不同,政务网站从居民个人信息中获利的可能性比较小。工作人员保护公民隐私的意识薄弱,可能才是重要原因。低保也好,病情也罢,相信没有居民愿意将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昭告天下(当然,按规定需要公示的除外)。一些工作人员只顾完成任务,就顾不上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实属不该。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然而,在政务网站公开信息的过程中,权利人显然没有在事先被告知情况,更谈不上沟通。由此可见,政务网站公开信息的工作流程存在漏洞。

合肥市政府方面负责信息公开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要求,信息在发布前都是要进行审查的。然而,信息泄露的事实已经证明,应该进行的审查成了摆设。而且,不仅发布过程中出现疏漏,信息发布后亦无人监管。若非网友爆料,政务网站是否能自纠错误、亡羊补牢?既然有审查机制,更应付诸实践,不让其成为一纸空文。

有工作人员表示,居民个人信息被公开的情况目前已经进入排查阶段,如果发现存在被公开的情况,相关部门会做一个更正处理。可以相信,失误是能被改正的。但我想,在政务网站相关日常工作中,树立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流程,恐怕是今后更为重要的任务。

既然在网络世界中保护个人隐私,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政务网站更应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然,别说过不了相关规定与公众舆论这一关,在监督某些将网络当作法外之地的黑心网站时,底气从何而来?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