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个人信息获利_赚钱泄露个人信息案例

hacker|
183

个人信息泄露的泄露案例

自2011年国内最大的IT技术社区CSDN曝出泄密事件以后,网站被拖库和撞库事件不断发生。2014年,撞库攻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2014年,包括无秘(原秘密)、大众点评网、搜狐、安智网、汽车之家、搜狗、印象笔记等多家国内知名网站都遭到了撞库攻击,导致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泄漏。

从12306信息泄露、携程信息泄露,到近期江苏省公安厅曝出海康威视监控设备安全隐患事件……种种迹象表明,对于正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中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案例1:“琼女郎”俞小凡被骗800万元。俞小凡去年12月18日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公安”,指控俞小凡涉及诈欺案件,必须监管其账户存款,要她将存款转到指定账户,俞小凡立刻乖乖照做。透过网络转账总共汇款6次,金额高达800万元人民币。

案例2:汤唯遭遇电信诈骗,被犯罪嫌疑人骗走人民币21万余元。汤唯事后已向松江警方报案,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松江公安确实接到汤唯自称“被电信诈骗21万余元”的电话报案,并介入调查。

30人贩卖6亿条个人信息获利800余万,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在警方的调查当中,他们打击了一个贩卖个人信息的团伙,30个人竟然在短时间内就售卖了6亿条个人信息,获利了800万块钱,这个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要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才值800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个人隐私已经完全不值钱了。但是我们的个人也是,只是在这个市场里边儿不值钱了。但是对于我们个人造成的影响还是非常严重的,要知道很多的金融诈骗都是这些个人隐私泄露造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和隐私信息到底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第一,登陆一些非法的网站。

想必很多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小弹窗广告,当你点进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的乱码。而这些网站有时候都会检查的一些病毒,当我们点击的时候就会盗取我们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个人信息在倒数之后立刻就会上传到他们的服务平台当中,可以收集起来,随后就会被进行销售。特别是在之前很多人对于网络不太熟悉,像这样的跟信息是非常容易被掌握。现在我们的网络防火墙正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像这样的现象正在逐渐的降低。

第二,注册一些app泄露个人信息。

其实之前人民日报就已经关于这一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一些app在个人隐私方面并没有做到位。所以才导致了很多人到个人隐私通过这些app被不断的泄露出去。虽然查处了很多的这些软件,但是像这样的行为是屡禁不止的,主要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我们个人的隐私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需要付出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达到。

第三,如何看待个人隐私被泄露?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根也是不是非常的关注,认为自己的隐私是不值钱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放松态度,才导致这些不法分子非常的猖獗,在盗取我们到个人隐私之后不会受到任何的处罚,就是因为我们个人对于他们都不是非常的重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希望我们能够重视自己的个人隐私,因为只有我们在源头上重视个人隐私,才能够降低他们获取的来源,从而提高他们的成本。一旦成本不划算的话,也就意味着他们会放弃这样的生意。毕竟盗取个人隐私也算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肯定是有一定利润空间才有人愿意干的。

江苏无锡500多万条个人信息泄露,这是怎么回事?

看到这个新闻,真的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这是警方破获的一起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相关的公民个人信息就达到了500多万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显得至关重要!

事故梳理

近日,江苏无锡警方破获一起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的重大案件,无锡几乎所有小区业主的信息都被泄露,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累计查获的个人信息达到了500多万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楼盘名称,业主的姓名,业主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楼栋号,甚至还有房产面积等等。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信息被倒卖的渠道有非常多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楼盘开发商内部人员流出,其次就是各大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者保安将信息泄露,其他的也就来自于中介,还有一些装潢公司等等内部信息。

涉及到的隐私数量之多,着实让人咋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隐私吗?真的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就像生活当中时刻被人监督一样。

事件本质

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严惩!我们只有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其他的也就只能随缘了。然而这次背后让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 怎么才能赚到钱?

很多的人就想着一夜暴富,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种可能吗?有是有,但是是极少数,所以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动起了歪心思,就想着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来换成金钱,殊不知已经违反了法律。

赚钱需要心安理得!倒卖他人的隐私就会给社会公众安全带来隐患,相关人员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现在明文禁止,这就是违法行为,为何还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到底还是利益驱使啊!

事件反思

其实从个人的生活经验来看,在公众环境下保护好隐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留下自己的相关信息。当然,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当中这一条是少不了的,或多或少都要留下自己的一些相关信息。比如说名字,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等。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外露是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进行质问,并且寻求正当合法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总是这么想的: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损害,也就不追究了,其本质上也就助长了这些人的“大胆”心理。

所以说能别留下信息就尽量别留,不然的话真的是一大堆麻烦事情,一大堆电话,让人防不胜防啊!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